首页 人大概况 规章制度 代表建议 审议意见及办理情况 人事任免 代表风采
当前位置:
关于更好满足独居老人服务需求的建议
大桥街道代表小组
 

  大桥社区是一个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社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0.3%,如何更好地做好社区为老服务工作,尤其是独居老人的服务工作已成为新形势下加强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社区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人大代表有责任、有义务为社区的为老服务工作献计献策,为此,在社区(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支持下,大桥街道代表组联手复旦大学社工系成立了大桥街道老年社会工作推进研究课题组,于2008年8月首先对大桥地区独居老人服务需求开展了调研。

一、需求调研的主要方式

  1.
抽样问卷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员上门进行标准化问卷访问。共回收有效问卷298份,男性占27.6%,女性占72.4%,男女比例1:2.6。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为59到98岁,其中88.6%集中在70至89年龄段。

  2.
深度访问:从有效问卷中采取目标抽样抽取10名独居老人,由两位调查员上门做深度访问,基于问卷初步结果进一步了解他们对现有服务的看法及其需求与建议。样本抽取原则为:包含不同性别(男/女)、不同年龄层(低龄老人/中龄老人/高龄老人)、不同社区服务使用状况(居家养老服务使用者/非服务使用者)。在此基础上尽量选择语言表达能力强和愿意沟通的独居老人。

  3.
上门随访:对于问卷调查反映出的可能的高危倾向人群(老年抑郁/老年痴呆倾向),由专职社工做常规的上门探访,对问卷数据加以确认,并从中了解这部分人群的特殊需求。

二、 独居老人生活概况与基本需求

  参与问卷调查的老人年龄段主要集中于70岁以上,其中80-89岁段占总数46.1%,显示中高龄老人在街道独居老人中占有较大比例,生理照顾与医疗服务有可能成为广泛的需求;独居时间普遍偏长(72.2%的老人独居超过5年),绝大多数老人目前没有从事带薪工作,经济收入集中在1000-2000元之间,认为基本够用,但有12%的老人感觉经济拮据。多数老人居住环境不佳,64.8%的老人住宅面积低于30平米,并且多数没有电梯,室内地板较滑,但并无防滑设施。尽管多数老人居住楼层较低(三楼以下占81.3%),但通过追踪访问发现,很多高龄老人受年龄与身体条件限制,下楼外出并不便利。

  总体而言,大桥街道独居老人的基本人口学特点可以概括为:年龄偏大,独居时间偏长,社会经济地位偏低。基于以上特点,结合问卷调查与追踪访问的结果,我们可以发现,独居老人群体的需求集中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生理与医疗照顾

  超过半数老人感觉身体健康状况逐渐变差,并患有需要长期就医服药的老年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关节炎与眼疾。绝大多数老人目前基本的生活照料可以自理,但有部分老人(15.8%)在处理家务方面如家居维修、外出购物与就医、煮饭等方面需要有人协助,多数老人希望在发生紧急状况时(如急病)能得到及时的社区援助。追访中有老人提出每次去社区医院开单拿药都因路途远和等候时间长而倍觉辛苦,希望社区服务可以就此提供协助,如居委会发挥中介角色,让行动困难的老人在本居委范围内解决求医问药的问题。以上结果表明,“助医”服务是受访老人主要的医疗照顾需求,现有的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助医”仅限于陪伴老人就医,而对于中高龄独居老人来说,由于长期、定期的开药与取药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何通过社区服务获得更为便捷的医疗成为他们更为重要的需求。

(二)心理需求

1.
延缓认知功能衰退
  问卷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老人(53.1%)在最近一年中有严重程度不等的记忆衰退迹象,但随后的追访中发现多数老人的认知状况维持在正常水平,偶发的健忘现象并未成为生活障碍。不过多数老人认识到认知衰退现象在老年群体中的普遍性和可能的负面影响,希望可以通过积极措施延缓这个过程。

2.
抑郁情绪处理与照顾
  多数受访老人的情绪状况比较平稳,但分别有22.9%与7.6%的老人的抑郁情绪处于中度与重度水平,个别有自杀观念。随访发现独居老人的抑郁情绪主要来源于几方面:
  ①孤独感:如前所述,多数受访老人独居时间超过5年,尽管多数与子女或其他亲属有常规的联络,但日常生活起居中缺乏亲近和细致的照顾者,情感上被关注的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孤单感非常强烈;访问中多数老人希望在居住社区范围内有一个固定的空间可供大家定时聚会,聊聊家常。

  ②无价值感:有41%的受访老人认为“年纪大了生命走下坡,没有希望”,24.7%的老人认为“老人是社会的负担”,反映部分老人低水平的自我价值感与自尊感,这也成为抑郁情绪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另一部分老人认为自己仍有余热可以发挥,但找不到合适的机会,或者不被其他人认可。

  ③社会排斥感:部分老人在追访中表示,退休后,自己获得外界信息的途径减少,而且很容易被忽略,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人”,自觉已经被排除在主流社会之外。这种被排斥的感觉常常给老人带来沮丧体验。他们普遍希望尽管已经退休,但自己获得外界信息的权利仍然能得到尊重和保障。

  ④内化的愤怒感:部分受访老人的抑郁情绪源自对外界的愤怒,而愤怒多源自与居委会或相关机构打交道的冲突经验,认为对方对某些具体事项(如低保申请,动迁赔偿)的处理不公平。多数时候这种愤怒的产生源于双方的沟通不畅或彼此误会,老人由于感到“找不到个说理的地方”,或者试图上访无门或无效,这种愤怒经内化后转换成抑郁情绪,让老人感觉生命无依和生活无望。追访结果表明,对于这些老人来说,“有人听自己讲”和“有人来向我解释”就可以很大程度缓解老人的愤怒情绪。

  ⑤负性生活事件:创伤性的生活事件如亲人离世,严重的意外伤害或长期的经济困难是独居老人抑郁情绪的重要来源之一。由于独居老人缺乏稳定的倾诉对象与求助对象,负性生活事件带来的心理和情绪的打击会相对的更为严重。

(三)社会性需求

1.
强化社区内的社会支持网络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多数老人(72.6%)的社会支持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对其社会支持网络做进一步分析后发现,多数老人社会支持来源比较单一化,主要来自家人和亲戚,来自居住社区和邻里的支持相对薄弱。追访中也有老人表示,希望社区内提供稳定的照顾与监护体系,独居的老人一旦有紧急之需和意外状况,就可以及时地获得帮助而免于陷入孤立无援甚至无人知晓的状况。

2.
参与社会生活
  多数受访老人的社会交往对象主要限于不同住的家人和亲戚。换言之,多数老人维持着较为封闭和单一的社会生活模式。这与他们希望被社会和周围人群认可其价值的愿望相抵触。追访中发现有很多老人有特长或特殊才华,但囿于生活圈子的狭小,他们的才艺只供自娱自乐;而其他一些老人因为长期独居的关系,不习惯也不愿意与陌生人直接面对面交往,但他们非常乐意通过其他方式如书面文字把自己的知识贡献出来,间接服务他人,并从中获得价值感。这不仅提示了我们独居老人普遍存在希望参与社会生活的需求,同时启发我们需针对老人的不同特点满足其共同的对社会价值感的追求。

3.
志愿服务需求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受访老人日常时间安排中比重最大的是“看电视”,而在追访与上门探访中,多数年龄相对偏低(70岁以下)和身体状况相对较好的独居老人普遍表达出并不满意目前与电视为伴的晚年生活,如果力所能及,非常愿意参与社区的志愿服务。这一方面反映了独居老人的社会性交往需要,同时提示了我们从独居老人内部找服务资源的可能性,从而从根本上体现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核心精神。

(四)对现有服务的使用评价与期望

  过半数的受访老人(51.3%)认为大桥街道为老服务开展得好,追访中发现老人最为肯定的方面是“结对关爱”,认为可以从中感到社会和街道对自己的关心。同时发现,独居老人使用街道老年活动中心服务的主要障碍是“无法出门或行动不便”,这与本街道独居老人年龄偏大的背景基本一致,提示未来服务方向中需针对性地加强上门类和照顾性服务。基于此,志愿者队伍的培育与专业化管理将成为本街道独居老人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基石之一。

三、情况汇总

  综上所述,大桥街道独居老人的服务需求主要体现为:

  1、获得应急性的生活照顾与便利的医疗服务。对于少数身体病况严重的老人应加强基本生活照顾;其他多数老人不需要基本的生活照料,但期望社区具有应急性援助机制,以应紧急之需;在医疗卫生方面希望能够获得就近与快速的服务。

  2、在心理层面,独居老人的抑郁情绪与孤独感应得到广泛关注。老人的情感和自我价值感需要应得到尊重和满足。应有服务提供给老人以延缓其认知退化。

  3、独居老人期望获得外界信息,保持一定水平的社会交往,并有机会展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四、意见建议

  1、培育、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参与为老服务工作,不断完善生活服务、文化娱乐、医疗卫生、邮政服务、法律援助、家政服务等服务项目,使独居老人足不出社区就能满足生活所需要的服务。

  2、引进专业社工加入为老服务行列,针对不同的老年群体,特别是独居老人,开设小组活动和个案帮扶,使社区为老服务工作形成“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的新格局。

  3、发挥街道义工俱乐部的作用,对每位独居老人进行综合评估后,划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三个等级,扩充专职“关爱员”队伍,对需要重度关爱的独居老人提供个性化结对服务,同时招募志愿者与中度、轻度独居老人的结对关爱。

  4、强化为老卫生服务,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老人提供:门诊医疗、老人保健、心理咨询、家庭病床、上门服务、健康教育、慢病管理、急诊急救,家庭护理等服务,对独居老人实行“三优先”即优先就诊,出诊及建立家庭病床,为独居老人免费建立健康档案,测量血压,健康处方等服务。

  5、丰富独居老人文化活动,以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为目标,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老年学校、老年活动室为平台,开办各色学习班、团队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陶冶老人情操,展示老人风采和才艺,最大限度的满足老人求知,求乐的欲望,充实他们的生活空间,慰藉他们精神生活中孤独与寂寞,营造社区养老的健康氛围。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主办
上海市杨浦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制作
地址: 杨浦区榆林路707号 邮编:200082 Email:ypqrdb@126.com
您是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