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大概况 规章制度 代表建议 审议意见及办理情况 人事任免 代表风采
当前位置:
敢破难题为民生,探索创新谋发展——以河间路南块动迁基地试点为例看我区旧改工作
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忻伟君
 
  根据市委、区委关于开展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有关通知精神和会议要求,按照区人大常委会机关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实施方案,在前一阶段,我们通过自学、集中学习、小组讨论,听取专题学习报告会等多种形式,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同时结合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实际,认真分析和思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瓶颈和难点,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专题调研我区河间路南块基地旧区改造试点工作,努力突出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围绕一个总要求、明确三个着力点、服务四个方面。切实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
  一、河间路南块动迁基地基本概况

  河间路南块基地位于平凉路1751弄,全部属于二级以下旧里,95%以上为不成套公房,居民要求旧区改造的愿望强烈。作为河间路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的一部分,基地共占地5.97亩,按产权证和租赁凭证统计,拆迁工作涉及195产217户630名居民,产均面积23平方米,产均人口3.2人。拆迁腾地后将建设敬老院和老人日托中心,属于社区配套的公益性项目。

  在动迁安置方案中,该基地签约搬迁奖励标准共设立四个奖期,其中酝酿期为一个月,自2月18日—3月17日;全奖期为两个月,自3月18日—5月17日;减奖期为一个月,自5月18日—6月17日;6月18日后进入无奖期。截止3月17日酝酿期结束,在28天的酝酿期间,共签约居民131产,约占基地总产数67%。其中就近安置约占60.8%,货币安置约占30%,异地安置约占9.2%。

  二、基地动迁安置方案的基本特点

  一是“数砖头,保障托底”。河间路南块基地的动迁安置方案基于《物权法》,在动迁补偿标准上,淡化户口、人口的因素,切实执行“数砖头”政策,即以被拆除房屋原有面积为补偿依据,按被拆除房屋的房地产市场评估单价再加25%的价格补贴进行补偿。同时为帮助和解决百姓居住困难,在“数砖头”货币补偿基础上,政府提供居住功能保障和居住困难保障等多种托底保障。凡本基地签约搬迁的居民,给予每产增加15平方米的居住功能保障;对于居住功能保障后且选择异地安置的居民仍居住困难的,符合一定条件的给予居住困难保障补贴。

  二是“市场评估、多元安置”。在动迁安置方案中,通过引入市场评估机制对拆迁居民的原住房、以及安置房源以市场评估折算价值,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维护拆迁人和被拆迁人双方利益,体现市场等价值原则。同时,在市场评估基础上,安置房源以市场评估价为基准,再给予居民适当优惠和购房补贴。居民选择货币补偿后,有三种安置方式可供被拆迁家庭选择:货币安置、异地安置和就近安置,三种安置方式各有特点,其中就近安置体现“便利”,货币安置体现“灵活”,异地安置体现“宽敞”,居民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三是“事先征询、结果公开”。河间路南块拆迁启动前,多方发动群众参与方案制定,就“数砖头”旧改试点的口径采用多种形式征求居民意见,通过房屋拆迁意愿征询工作,征询结果均达到90%以上。同时,进一步深化阳光动迁,做到:动迁结果全上墙,安置过程全公开,无一保留,全过程、全方位地接受居民监督。对于已签约居民的安置结果,在事先被拆迁面积公示的基础上,一是补偿安置协议及经费发放清单全部在公示栏内以原始凭据的形式公开。经费精确至元角分。二是如果签约居民选购本区或外区房源的,同时公布该户居民情况及选购房屋的地址、室号。

  三、基本经验和做法

  河间路南块基地动迁工作所取得的阶段性成绩,应该是我区在旧区改造工作中不断创新和探索的体现,特别是区委、区政府在佳木斯路315弄“拆除重建”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提出了深化“拆除重建”的要求,拿出了河间路已收购储备的工业用地捆绑二级以下旧里建设保障性住房,用于旧区改造的本区就近安置,正是有了就近安置,才真正丰富了多元安置的内涵,为河间路南块的推进奠定了物质基础。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在全市这些年在旧区改造的动迁实践中,由“数砖头”—“数人头”—“数砖头加数人头”—“数砖头看人头”的一系列的动迁政策变迁。探索更加合理科学的动迁政策,2009年2月,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旧区改造工作的若干意见》(沪府[2009]4号)指导全市的旧区改造动迁工作。近阶段,市委、市政府领导在多种场合对动迁工作都表达了“数砖头”的基本想法和思路,通过媒体等多种渠道在社会上营造了一定的社会舆论氛围,受到广大居民普遍接受,为河间路南块基地的试点打下了良好的舆论基础。
河间路南块基地主要做法和经验有:

  (一)扎实细致,高度重视基础资料准备。区房管局、区住房保障中心在河间路南块基地启动前,对于基地被拆迁户产权与租赁关系、房屋设施结构情况、居民家庭情况等做了大量细致的前期准备工作,甚至对1945年、1947年搭建的阁楼进行了凭证追溯和验证。这些都为基地试点工作的决策、启动、执行和完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根据“拆一还一、市场评估、保障托底、多元安置”的动迁原则,基地结合浦东、黄浦和闸北等区的学习情况,按照市局制订的试点方案口径,查询分析几十年的房产资料和档案,确定居民的安置面积。同时优化方案请专业软件公司根据方案总体原则开发设计动迁方案模拟系统,反复测算,反复检验,细致到每家每户的“四时段、三选择”的12套方案。

  (二)整合资源,形成多方参与合力。河间路南块基地在拆迁过程中,继续发扬了我区整合资源、多方共同参与、形成动迁合力的良好传统。动迁工作的推进除了发挥动迁公司的主力军作用,根本的是发挥多方参与综合治理。在拆迁过程中,建立起了有效的多方参与合力机制,特别是街道办事处充分发挥了街道、居委善于做群众工作的思想政治优势。由两位主要领导挂帅,街道办事处50%以上机关干部轮番投入了夜间上门宣传工作。区监委和区属单位坚持历次动迁中的成功经验:“谁家孩子谁家抱”,耐心细致地做好区属单位职工工作,做到推动区属职工动迁坚定不移,维护职工利益坚定不移。

  区住房保障中心作为拆迁人代表,全天候专职在基地上进行周密的组织和有力的指挥。房管局、街道和保障中心等单位领导带头和机关干部连续利用晚上和周末休息时间,分成各组,走访居民。在走访过程中,各有角色分工,其中街道着重于宣传政策、房管局和保障中心主要宣传方案、拆迁公司负责相关的技术操作。虽然角色分工不同,但没有主角和配角之分,人人都是基地动迁工作的主角。河间路基地做到了“两个100%”:实心户领导走访100%,空关户户主上门宣讲100%。通过全覆盖走访,融洽了干群关系,拉近了政府和被拆迁居民的距离,干部敲得开门、落得了座、谈得了话,甚至是酝酿期内未签约的居民,也少有对政府半句怨言,动迁基地呈现难得的和谐景象。

  本次拆迁方案设置了以拆迁房屋的门幢、整幢及整基地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以前整体签约奖励,即“集体奖”。已经签约的居民盼望着其他居民能同时整体签约,拿到更多的奖励并开始与未签约居民接触协商,普遍形成“居民做居民工作”的情形。目前已有16门幢的居民集体签约拿到了集体奖,占集体总门牌号的30%。

  (三)便民利民,由单一服务推进为综合服务。为推进河间路保障性住房建设拆迁工作,由区房管局、大桥街道、区住房保障中心和区的有关部门以及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律师组成了专门的拆迁服务机构,简称服务办,独立于拆迁人和拆迁公司之外,为拆迁工作提供全面地、细致地、一站式地综合服务。基地上设置了五个服务窗口。一是拆迁服务窗口,由五档拆迁经办人员负责。二是房屋销售窗口,由政府购买服务,一条龙办理被拆迁居民的房屋介绍、购买、办证、进户等相关手续。三是保障对象认定窗口。四是过渡租赁房推荐窗口,组织信誉好、服务优的中介公司,将小房型、近距离、租金低的过渡租赁房推荐给需要过渡的居民。五是物业退房窗口,物业公司派专人到基地办理退租等手续。拆迁工作变得简单了,服务内容增加了,延伸了。

  (四)简单规范,刚性政策柔性操作。在方案执行的过程中,基地一方面加强对一线人员的培训,转变观念、统一思想,保持一个声音、一个口径。另外一方面,对居民反复阐述一个观点:政策是刚性的,没有协商,没有讨价还价的任何余地。拆迁人员没有自由裁量权,不需要谈“经头”。对于动迁公司只有服务、只有提供多元安置的选择参考和出谋划策,刚性的政策,做到柔性的操作。有居民说,这次拆迁工作比以往听说的要简单得多,像是逛超市,明码标价、菜单选择、发票公开、批发有奖。基地向已签约的居民发放了书面承诺书,坚持方案不动摇,真正体现诚信、责任、为民和敢于负责。

  由于结果公开和政策刚性,到目前为止,基地内没有发现居民委托其他“专业”人员与拆迁公司洽谈的情况,即所谓的“枪手”。拆迁成本受控率达到了100%。

  (五)正本清源,回归拆迁工作本来面目。由于历史的多种原因,拆迁工作越来越错综复杂,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大病重病甚至升学就业都与拆迁相结合,被拆迁居民都期盼通过动迁将家庭的一系列矛盾一揽子解决。

  河间路南块基地在拆迁过程中,以“数砖头”为基本原则,回归拆迁本来面目。突出表现在:一是拆迁与帮困彻底分开,明确只有在基地签约搬迁后,居民才可以去街道通过民政渠道,经认定和严格的程序后,进行帮困;二是拆迁与历史遗留问题分开,对于“文革产”“落证”等历史遗留问题,拆迁不予以追溯,要求被拆迁居民通过专业渠道解决;三是面积认定与私自搭建严格分开,由于此次实行“数砖头”方案,户口的因素淡化,居民更多地纠缠于产证或租赁凭证未曾记载的搭建等面积。

  四、思考和建议

  河间路南块基地目前仍处于探索试点的实施阶段,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还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我们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关注、支持和帮助我区旧改试点工作的不断完善和提高,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进一步推动我区乃至全市的旧改工作。

  作为旧区改造的试点探索,河间路南块基地动迁工作为我区破解旧区改造瓶颈与难题,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探索。“没有动迁的速度,就没有发展的空间,就没有发展的速度”、“保民生促发展,促发展为民生”,就目前我区的旧改工作而言,任重道远。因此,一是要继续坚持依法公正动迁、坚持阳光诚信动迁、坚持和谐有序动迁三项原则,通过旧区改造工作,积极维护政府公信力,提高政府核心执行力,打造法治政府和责任政府。二是要认真总结、分析和梳理河间路南块基地动拆迁试点工作中有效的、好的做法和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区旧改工作“面上”实际,将一些成功的做法进一步推广开来。如,在实际工作中所体现的政策更加公正、操作更加透明、安置更加完善、监督更加公信、居民更加和谐互动等。三是要深入探讨和研究,基地试点工作中还存在的不足,以及有待完善的地方;同时对于具有本基地局限性特点的原因进行分析,以便针对不同类型动拆迁基地进行有效归类,探寻规律,形成工作范式,进而达到简单规范、可操作性强的动迁工作方法。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主办
上海市杨浦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制作
地址: 杨浦区榆林路707号 邮编:200082 Email:ypqrdb@126.com
您是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