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位置: |
老旧小区多、安置房小区多、园区多 3.99平方公里8.9万户籍人口 9个园区88个住宅小区 新产业新业态导入大量年轻就业、创业人群 面对1.2万辆电动自行车 满电出门是常态,满电回家难在哪? 9月24日下午,杨浦区人大常委会联合上海广播电视台、阿基米德传媒,以“满电出门VS满电回家,城市更新如何破圈社区资源瓶颈”为主题,举办“人民城市·人人议事厅”基层民主实践活动。200位居民和市区两级人大代表、政府工作人员、专家学者、媒体人、社会组织和基层工作者等齐聚一堂,以“电动自行车安全充电”这一群众身边小事为切入口,围绕助力解决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这一治理难题展开了一场热烈大讨论。 去哪儿充电?成为使用电动自行车“绊脚石” 作为一种经济便捷的交通工具,电动自行车是许多家庭出行的选择,但近年来,电动自行车违规上楼、“飞线”充电引发的火灾事故时有发生,引发社会关注。电动车上哪儿充电,成为了影响百姓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的“关键小事”。 “我们小区装了很多的充电桩,但是位置非常紧张,稍微加班回家晚一点都停满了。”“很多车子没有充电,但是停在充电的位置上。”“我是满电出门,但我更希望满电回家,到单位我想再找个地加加电,保证我安全到家。”“有时候很尴尬,忘记充,如果能够有方便临时充电的地方更好。”……活动现场,来自大桥街道附近的居民们纷纷谈到对于“满电回家”这一选项的期待。 大桥街道老旧小区、动迁小区较多,现有的充电设施本就相对匮乏。为促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近年来,街道结合新产业、新业态引入了新的就业群体,长阳创谷、互联宝地、城市概念园等大型园区更导入了大量年轻就业、创业人群,日均人流量成倍增长,电动自行车使用量也同步快速上升。 据统计,辖区内共有电动自行车12721辆,88个住宅小区共提供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场所220处,可提供充电插口7001个,基本满足辖区内停车充电需求,但尚有4个小区无集中充电场所,同时电动车充电桩分布不均、充电桩位置离家较远或地下停车带来的来回取车不方便等问题也依然存在。 “满电出门”和“满电回家”是社区居民和企业职工电动自行车一族共同的愿望,但日益增长的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需求与当前充电设备无法匹配,违规停放、违规充电,成为当前电动自行车治理的两枚“钉子”。 资源共享,或为缓解充电难题提供“新路径” “有的圈可以破,有的圈破不了,就这么大点地方怎么办?”“充电都有地图,充电桩上的智能地图可以看到哪里能充电”“进去不熟悉的小区充电也很难,要和保安打好招呼”“就比如有的园区,你想要充电,根本都进不来”……作为老旧小区集中的区域,街道内社区资源不仅存在物理性瓶颈,同时可预见的拓展空间增量有限,面对居民电动自行车“满电”出门的常态,能否从外而内破圈社区的资源瓶颈? 现场有人大代表建议,园区、大中型商超有充分建设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和充电的场所,可开发的空间还很大,可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装充电设施,破解电动车停放充电刚需难题。同时,也可选址符合安全条件的沿街路段加装充电桩,打通群众充电的“最后一米”。是否可以开放社会公共场所,“让充电资源流动起来,助力社区减轻负担”成为全场讨论的焦点。 但也有企业负责人表示,目前政府尚未出台统一的管理标准,充电设施的维护成本、占用问题,以及安全问题到底谁来负责。资源共享、错峰充电落地推行理论上可行,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园区的充电桩利用率能否提高,特别是有的充电桩位置离家里位置较远,雨雪天气、年纪大的居民来回取车并不方便。 现场的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吸收企业和社区居民意见建议,精准选址,进一步优化充电棚改造和布局,全面防范化解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风险及火灾隐患,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和企业职工,助力城市安全发展。 社会治理,要扩大合作共赢“朋友圈” “破圈资源瓶颈,要分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场景进行细分,通过细化场景来看每一个地方普遍性的责任。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王蕾车管家》主持人王蕾表示。 对于进入园区充电困难问题,一位园区负责人当场破解“信息差”,他表示,“园区有200多个电动自行车充电位,晚上和周末开放给小区居民,可以直接到T2地下车库来充电,希望和前面的居民加个微信进一步了解情况,解决充电难题”。“被点名”的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承担社会责任,和周边居民更好融合在一起,助力居民们满电回家。” “我们也将发挥楼组自治作用,通过微信群分享典型案例,进一步加强电动自行车安全宣传,让居民自觉遵守居民公约。”居民区书记表示。 今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新版《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对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均作了明确规定。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表示,要在加强巡查、市场化管理、人防和物防的基础上,强化对非机动车违规充电行为综合治理。刚性手段是社会治理的防火墙,柔性方法是社会治理的助推器,刚柔并济才能破解社会治理新难题。在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的同时,以人为本、疏堵结合,统筹安全性和便利性,让更多主体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将社会力量、专业力量汇聚到一起,才能探索更多能够合理解决电动自行车管理难点问题。 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一部分,本质上也是一个相互合作的协同过程,政府、企业、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居民等不同主体根据各自的功能参与到治理的不同环节,才能实现善治,这是本次大讨论形成的最大共识。政府、企业、社区居民都不是单一孤立的自治主体。社会治理,不仅要“破圈”社区资源瓶颈,更要扩大合作“朋友圈”,不同的主体在共同的目标下,以不同的参与方式,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参与治理,才能实现治理效果最优化。 |
![]() |
![]() |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主办
上海市杨浦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制作 地址: 杨浦区榆林路707号 邮编:200082 Email:ypqrdb@126.com |
您是第
位访问者 |